推进气象科技自立自强 《中国气象科技发展规划(2021-2035)》发布
【仪器网 政策标准】科技创新是引领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,是做到监测精密、预报精准、服务精细,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的根本途径,是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必然要求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,气象科技创新由以跟踪为主发展到跟踪和并跑并存的新阶段。
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,对气象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近日,中国气象局、科学技术部、中国科学院等三部门联合发布了《中国气象科技发展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。
《规划》着眼于气象强国建设总体目标,系统谋划2021年至2035年气象科技发展工作,明确“十四五”时期气象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、主要目标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。

2025年主要科技指标

2035年主要科技指标
《规划》明确,到2025年,科技研发力量比2020年翻一番;建成布局合理、开放高效、支撑有力、充满活力的科技与业务融合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;气象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水平显著提高;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,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大幅提升。引领支撑气象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。 到2035年,科技研发力量较2025年再翻一番;气象科技整体实力达到同期世界先进水平,灾害性天气预报、地球系统数值模式、重大观测装备三大关键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,迈入世界先进行列;中国成为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气象科技创新中心;气象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突破,原始创新能力全面增强;学术水平和影响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。
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,增强主动性和前瞻性,找准突破口,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加强集中攻关,《规划》确定了9个重点领域46个优先方向,部署了4项重大气象科技创新工程,着力提升气象服务保障生命安全、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态良好的科技支撑能力。
9个重点领域包括:气象观测技术和方法、数据分析技术、天气气候机理研究与科学试验、地球系统模式、数字化预报技术和方法、数字化预报技术和方法、人工影响天气理论和技术、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气象保障、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气象保障。
4项重大气象科技创新工程包括:气象大数据科学工程、国产超算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、国产超算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、观测装备国产化工程。
《规划》坚持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统一,描绘了至2035年我国气象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,是加快我国气象科技创新,高质量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,建设气象强国重要指导。
相关资料下载:
(本文来源:仪器网,转载请注明出处)
- 已推荐
- 0
- 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仪器网”的所有作品,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-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仪器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- 本网转载并注明来自其它来源(非仪器网)的作品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- 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,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。
- 三部门:到2025年,气象科技研发力量比2020年翻一番
- 两部门:推进材料、医药等领域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建设
- 药监局发布《中国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年报(2021年度)》
- 规范生态环境监测工作5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首次发布
- SIAF广州自动化展3月3日隆重揭幕
- 首台太赫兹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成功研制 为我国科学研究不断助力
我要评论
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